关于完善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几点建议
日期:2022-03-01  发布人:岐山县政协 

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让群众满足就近“看得好病”的需求,是深化医改、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2019年国家卫健委在全国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工作。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试点地区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规范运行管理、完善诊疗模式,逐步形成了分级诊疗、合理诊疗和有序就医新秩序,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医保基金得到有效利用,群众就医负担减轻,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成效。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基层医疗水平不高。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紧缺医疗骨干,医疗服务能力不足。在医共体运行中,县级医院大多采用的是技术支援的输血式办法,并没有为基层医疗机构培植自身的造血式方法,从长远看,基层医疗水平不会在县域医共体的带动下变强。

二是信息化建设运用滞后。医疗服务信息在医保、医共体等方面存在信息互通不畅,制约了医共体运行的有效落实;同时,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信息化信息化水平不高,医共体内数据难以整合和共享。

三是各部门联动机制尚未形成。县域医共体建设不仅需要卫健部门牵头抓总,也需要财政部门的资金保障,医保部门的医保支付,人社部门的人事管理等多部门、多方面的支持。

为此,建议:

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医共体各部门要定期对管理模式、运行机制进行完善,不断健全管理制度、优化服务流程、激励奖励机制,进而保障医共体的持续健康发展,真正构建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医共体总院和分院要把建设与发展的重心由各自为战转移到协作共享上来,着力提升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二是建强人才队伍,提升专业技术水平要加强医共体总院和上级医院的协作,通过三级医院对口支援、上级医师多点执业和外送进修方式有计划地培养人才团队,适当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提升重大疾病诊断治疗能力。要提高卫生院医疗服务质量,总院向每个分院至少选派1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常驻分院开展帮扶(时限不得少于一年),鼓励总院医疗人才向分院流动,担任分院的业务院长及医疗骨干,并在分院中培养技术骨干,定期在总院学习交流。同时,要提高村卫生室服务水平,加强村医的在职教育,逐步改善人员结构,提高服务能力;制定有效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以上的人才到村级卫生室执业。

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设,助推医疗服务提质增效。要打造区域检验中心、区域影像中心、区域心电中心、区域诊疗中心、区域电子病历中心,让总院与分院之间电子病历及检验结果等数据互认共享。要加快推进基层网络系统与医保系统的对接整合,实现医疗保障数据与相关部门数据联通共享,逐步拓展在线支付功能,推进“一站式”结算,为参保人员提供更加便利的服务。同时,要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信息化建设,达到医共体内的数据共享,最终形成上承省、市协作医院,下接基层各分院的高效远程诊断、会诊等系统,实现基层远程医疗网络服务全覆盖。

四是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工作合力。卫健部门要牵头负责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医共体建设的资金投入;医保部门要积极实施医保基金总额预付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医疗机构主动控费的积极性;组织部门要做好医共体内干部的调配、任免和管理;人社部门要做好人事和薪酬制度,做好人员聘用和流动管理的落实。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能,深入研究,履职尽责,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及时解决医共体实施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共同推进医共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