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政协持续开展“稳增长·委员在
6月6日,县政协主席刘玉广带领县政协办、县工信局负责同志,先后深入陕西通力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岐山... 更多>>>
-
县政协启动“稳增长·委员在行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及省、市、县有关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特别是企业界委员在经济发展中的重... 更多>>>
-
县政协召开党组(扩大)会议
... 更多>>>
6月6日,县政协主席刘玉广带领县政协办、县工信局负责同志,先后深入陕西通力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岐山... 更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及省、市、县有关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特别是企业界委员在经济发展中的重... 更多>>>
... 更多>>>
县政协委员 黄丽萍
岐山是一座历史名城,素有“周礼之乡”“青铜器之乡”“中国礼仪文化之乡”和“千年古县”的美誉。近年来,我县依托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和区位地理优势,以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高起点规划,大手笔运作,突出周文化、三国文化、岐伯文化三大特色,全力打造周文化寻根游、三国遗迹怀古游、民俗文化休闲游、自然风景观光游四大品牌,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文旅产业繁荣。坚持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周文化景区被评为美丽中国新锐文旅目的地。北郭民俗村、五丈原诸葛亮庙、水城·三国也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加快推进臊子面品牌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步伐。建设岐山县臊子面文化产业园,产业拉动效应逐步显现,“岐山臊子面”集体商标被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岐山县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臊子面之乡”荣誉称号。刚刚闭幕的县委十七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做大“一碗面”经济,做活周文化’思路目标,既为岐山今后发展明确了发展方向,也为我县民族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在看到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我县民俗文化产业面临的问题,如民俗产业文化资源整合性和特色性并没有形成规模,配套设施和服务保障体系不够完善,深度挖掘包装以及宣传还不到位等,制约了民俗文化产业化的步伐。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业化形式单一。岐山目前对于民俗文化产业化的探索基本局限于旅游产业,而在其他领域例如广播影视、文化创意、特色美食等方面未能打造出行业特色,商业价值没有达到有效的发挥。
二是规模化程度低。岐山民俗文化种类齐全,资源丰富,但集约化程度低,各种民俗文化资源在市场上自行发展,而且难以开拓广阔市场,实现价值最大化。例如北郭民俗村发展十多年了始终未能跳出独家经营、同质化发展的圈子。还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项目,如岐山民间刺绣等手工艺品、岐山土榨油,深藏闺中,难以产生较好经济效益。
三是文化传播意识薄弱。就周原景区和三国小镇来说,游客只能赏其外观,而未能领会其文化内涵。主要在于文化传播意识薄弱,忽视了游客在这里的参与感和体验度,宣传岐山、推介岐山力度不够。
四是专业人才匮乏。目前,岐山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最缺这两方面人才。一个是文化创意人才和文化经纪人才不足,缺乏原创力和影响力;另一个是传统技艺后继无人,导致民俗文化资源无法实现薪火相传,缺乏传承力和推动力。
为此,建议:
一要拓宽发展路径。在旅游产业化之外,还要注重衍生品的开发。如剪纸、刺绣等手工艺,岐山出土的青铜器以及以臊子面为代表的各种民间美食等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于书籍插画、广告、装饰品、服装配饰、卡通动漫人物形象、商标等的设计中去,既体现文化内涵,又富含艺术气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要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加快以周原景区、水城·三国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园区建设,打造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发挥产业集聚的效益。统筹臊子面、擀面皮等名优小吃的规范标准,提升品牌形象和生产效率;依托太平塔文化旅游街区,举办大型文艺演出或艺术品展览、拍卖活动,通过产品交易、收藏与互动创造经济价值,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民俗文化产业朝着规范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三要坚守传统根基。创新是时代的需要,是民俗文化重获生机、打造品牌、赢得高附加值的不竭动力。但创新不能抛弃民俗文化精髓。应该尽量还原历史,在内容、色调、氛围上体现民俗文化的古朴性,让观赏者真正感觉接地气、有内涵,切不可盲目跟风,失掉本真。
四要注重人才培养。人才是最大的生产力,要大力培养和引进一批熟悉市场发展规律、懂经营、善管理、有文化素养的人才。同时对于民俗景区旅游而言,培养大量熟悉当地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能对相关的民间传说以及历史典故进行讲解导游类的专业人才,通过他们宣讲和推介使地方文化深入人心。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以及专项资金等方式培养新一代民俗文化继承人,使得民俗文化能够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
最后,我相信,只要我们按照县委十七届八次全会确定的奋斗目标,一张蓝图干到底,咬定目标不放松,岐山民俗文化产业一定会成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