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的小学生活
日期:2015-07-01
发布人:岐山县政协 操作>>
1952年秋,我上了家乡附近的大营(现归凤鸣镇)牛家巷小学,启蒙老师是罗志敬先生,后来相继有李军、何正伦。教室是古庙的大殿,桌凳是用胡基垒起的低矮土台,有趣的是一、二、三、四年级同学同在唯一的一个教室里上课。因为人数很少(四年级当时仅8人),也能坐下。全校就只有一个老师,各个年级什么课都教。老师要求给一个年级讲课时,其它年级的学生只管做自己的作业,不用听讲。老师在牛家巷村轮流管饭,每天往返都提着一个竹皮水壶,晚上则一个人住在学校里一间用小庙改成的卧室兼办公室里,开始点清油灯,后来点上了煤油灯,玻璃灯罩被老师擦得锃亮,我们都很羡慕。 那时没有雨鞋,天一下雨,学校及周边村子一片泥泞,春夏季下雨都打赤脚往返,秋冬季下雨普遍穿“泥蹄子”,这一用具其实是用槐木或桑木作成的小凳,四条腿稍向外撇,高约15公分,每人将两只用细麻绳绑在穿好布鞋的脚上,使足不沾水,穿上实在好玩。但在上下坡时,常常有人摔倒,弄一身泥水,自己摔倒就自己爬起来,从不怨天忧人,吃惯了苦的农村孩子即使一身泥坐在课堂上听课也满不在乎。 到了严冬,大家天天提着火罐去上学。火罐是个小瓦罐,穿一段铁丝作提手,里面是三件宝贝:米糠、锯末、朽木头。点燃后瓦罐里的热量可以维持好长时间,有些同学书包里还带些朽木头,以续火罐燃烧,一双双冻僵了的小手搂住磨得锃亮的小火罐,那个满足那个温暖才真叫幸福啊!还有些同学衣袋里再带些玉米粒,投入火罐,过不了多久,“嘭!”的一声几粒爆米花粒就蹦了出来,同学们你争我夺好不热闹。 最有意思的是课本,都是自己或家长在集上去买,由于各地方印的课本都不大一样,买回来的便五花八门,如果家里有人在远处谋生计买回来的就更稀奇。那时没有圆珠笔,也没有铅笔,更谈不上自来水笔,全用毛笔写字做作业,作业本都是自己买纸用针线缝成,没见过订书机。所用纸张大部分是烧纸和构纸,也没见过太白的纸,只有写毛笔大字的本子才是用糊窗户的白纸裁订的,因为黑纸看不见下边的印格。每人都有个小砚台,自己磨墨,大部分砚台产自当地故郡乡的砚瓦沟,个别家境好的也用黄铜墨盒,但所有的字环都是黄铜的(字环是一种长方形空心文具,写毛笔字时将字环置于纸上,用以镇压纸张,一般每只字环里只能写两个大字,写完后再挪地方)。 到了夏天,吃完中午饭,早早到学校操场的大树阴凉下给自己圈地方,用树枝在地上写生字,老师吃完饭过来巡视一遍,看到谁写的又多又整齐就悄悄在字上放一根粉笔用作奖励,那时能得到老师奖励的几根粉笔别提有多高兴,因为农家没有人随便花钱买粉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