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食堂轶闻小记
日期:2015-07-01
发布人:岐山县政协 操作>>
公共食堂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产物,被称为人民公社的“心脏”,大办食堂的一些情景至今仍清晰的留在我的记忆中。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兴起。9月,中共岐山县委发出《关于兴办人民公社的规划》。10月,中共中央公布《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全县加速了建社的步伐。在全县建立人民公社前的7月份,《人民日报》刊登题为《农业社办食堂促进生产发展和集体主义思想成长》的专题报道,介绍湖南邵阳、桃源县,湖北公安县和福建安溪县部分地区的农业社试办公共食堂的情况,提出农村公共食堂有八大好处。伴随人民公社的建立,全县即大规模开展了“吃饭集体食堂化、幼儿托管化、生育产院化、缝纫专业化、米面加工动力化”的“五化”运动,当年秋季全县办起集体食堂1522个,试行吃饭不要钱,干活不记工的所谓共产主义生活,“放开胆子干,撑开肚皮吃”是当时情景的形象写照。 公共食堂以生产队为单位举办,腾出空闲的房屋,设有管理室和库房,配备食堂管理员和会计,由几个人专门任炊事员,且多为女性。由于当时提出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所以食堂的粮油、灶具、柴火都是从社员家庭拿来的,好多家庭的木板、木椽都先后被砍着烧了。为了防止有些农户私藏粮食自己做饭,不少家庭的灶台被拆除,风箱以及灶具收归集体,大炼钢铁中不少群众家里的铁锅也被砸坏大炼了钢铁。 大办食堂期间,我在蔡家坡大公社(由6个管理区和蔡站分社组成)任农业干事,常随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张新维下乡检查公共食堂的情况。印象深的一个是麦禾营管理区板塌生产队的食堂,那个食堂擅长粗粮细作,能用杂粮和淀粉做出糕点、甜饭等许多美味可口的食品,公社曾在那里召开现场会进行了推广。另一个是马家站管理区汶家滩(其地现属眉县)食堂。这个食堂最大特点是管理精细,饭菜花样多,对老弱病残人员照顾周到。公社曾在那里召开现场会推广汶家滩的做法,凤翔县委书记处书记段福祥莅临参加了会议。后来蔡家坡公社第二书记何效明曾带我去那里总结经验,去的那天晚上,大队党支部书记王一万给我俩端来一小簸箕落花生,那时候能吃到这样的食品,实在是一种特殊的礼遇了。我把材料写好后,公社加上按语印发各管理区推广他们的做法。不久《陕西日报》记者薛征东来蔡家坡公社,看到这篇材料很感兴趣,并亲往汶家滩作了补充调查,写成中篇通讯在《陕西日报》发表。 食堂创办初期,饭菜还能基本保证供给。但到后来在相当多的社员中逐渐产生了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可以在公共食堂放开肚皮吃饱饭的认识。于是,干活“大锅饭”、“磨洋工”现象普遍出现。随后又出现了百日大旱,导致粮食大幅度减产,更使食堂的饭菜越来越差,吃饭开始实行“低标准,瓜菜代”。食堂的管理上也出现了诸如管理员偷分偷吃、以权谋私,还有一些干部常于夜间去食堂吃“偏饭”、搞特殊化等种种问题。食堂的饭菜逐渐由吃细粮变成吃粗粮,一度时期纯粹变成喝糊糊煮野菜。 1960年冬,我去麦禾营管理区临时下乡驻队,与麟游来的两亭公社书记魏振林住在一起,日常两顿饭去公社附近一个村的食堂吃,每顿也只是两碗高粱面做成的稀糊汤。当时在蔡家坡公社“纠五风”、“揭盖子”的凤翔县委副书记巨志让,有一天来麦禾营管理区,当晚在管理区召开群众大会,到了晚上会散后,他来我住的地方歇宿,肚子饿的睡不下,在房子里转圈圈。我看到这种情况实在不忍心,就出去给他想办法,冒然叩开第六生产队食堂管理员的门,向他说明了情况,管理员说我来的正是时候。原来中午公社的王志昌书记(第四书记)在这里招待原凤翔县委第一书记刘拓(其时刘已在陕西省担任劳动厅厅长),吃的是豆豆米汤杠子馍。管理员便把剩下的两个杠子馍给了我,让带回去给巨志让书记吃。在饥饿难耐的时刻吃到这两个馍,他十分感动,与我似有相遇恨晚之感。 因急躁冒进而诞生的公共食堂,脱离实际,生活集体化亦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最终难以为继。1961年上半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颁布,要求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逐步解散公共食堂。6月以后,岐山县公共食堂逐渐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