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丈原得名辨析
日期:2016-09-11  发布人:岐山县政协 
    五丈原位于岐山县城南25公里处的秦岭北麓,是我国历史上三国时期魏蜀交兵的古战场之一,因蜀相诸葛亮巨星陨落此地而蜚声海内外。  诸葛亮(公元181—234),字孔明,号卧龙,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27岁时出佐刘备取荆州、益州(今湖北、湖南、四川一带),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后来在他任蜀汉丞相期间,严明法度,整饬蜀政,志复中原,屡次率大军出祁山北伐曹魏。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率蜀军从褒斜道出斜谷关,屯兵五丈原与魏将司马懿对峙百余日,终因劳累过度,病卒军中,时年54岁。中国历史上堪称智慧之星的一代将相师表,名垂五丈原,留下了“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千古绝唱。  五丈原,原高40余丈,三面凌空,三面环水,东濒斜水(石头河),西临麦李河,北俯渭水,南依秦岭棋盘山,扼褒斜道北口,地势险要,据关陇大道南沿,山原相映,水绕将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以“高、平、旷、远、险”而闻名,五丈原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地方,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硝烟早已飘散,千百年来它历经沧桑岁月,承载着诸葛亮的英名,任历史长河不断洗刷,诸葛亮与五丈原,人以地而传奇,地因人而著称,人地相映,永留史册。    五丈原汉以前的文献资料中无以考释,其名最早见于诸葛亮的《与步骘书》:“仆前军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诸葛亮在给东吴将领步骘的书信中,首次提到五丈原之名。    原名何以“五丈原”命之,目前有五种说法:    其一,民间传说,此原原名陂陀坡,秦朝时秦二世胡亥秋初西巡,在此见旋风刮起五丈尘柱奇观,挥毫写下了“五丈秋风原”而得名。    其二,五丈原高120余米,恰好相当于汉代的五十丈,五十丈原读起来不顺口,古人简称为五丈原。    其三,五丈原为一葫芦形台塬,中部最窄处,其宽度约为五丈左右,故称五丈原。  其四,五丈原北原头最窄处约五丈,故当地人称之为五丈原。    其五,五丈原地形象汉代五铢钱的五字,原来称作五状原,由于方言中“丈”“状”不分,误传为五丈原。    五种说法,究竟孰是孰非?第一种说法,纯属民间传说,更无确据,实难以此为证;第二种说法,原高五十丈,简称五丈原,照此说法原名当为秦汉时所始称。熟知之前不有名?且当时尚无精密测量仪器,何知原高为五十丈,预测成份颇多。由诸葛亮《与步骘书》“仆前车在五丈原,原在武功西十里”可知,三国时已有五丈原之名,究竟以何时得名,无可辨,第三种说法,据文物考古工作者近年来的现场查勘,五丈原最窄处叫细项口,当地人称作豁落城,相传是当年诸葛亮中军帐所在地,至今人们可辨夯土墙建筑基址,其最窄处远宽于五丈,或许古时宽约五丈,其后千年,风剥雨蚀,今超过五丈,其评不得而知。第四种说法,亦不足为信。第五种说法,根据甲骨文、金文、篆书“五”字的写法考证,“五”字写作“五”,可见五丈原是以其形状命名的。    综上所述,五丈原一名的由来,第五种说法比较可信(五丈原一名汉以前就有之),五丈原并非以高度五十丈而简称之,亦并非是以最窄处五丈而曰之,而是以五丈原的地形特征命名,抓住了五丈原地形的要害特征,五丈原地名的千载之谜,今得之而化解。
上一篇: 岐山与祁山 下一篇: 岐阳县与岐阳县治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