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与祁山
日期:2016-09-11  发布人:岐山县政协 
    岐山和祁山是两个不同的山名,之所以把两者联系在一起,是因为“诸葛亮六出岐山”之语,现在常见之于一些文稿、出版物和视频文件中,甚至被个别学者所应用,这种南辕北辙和以讹传讹的说法,应予以辨别和纠正。     岐山境内有五丈原为历史名地,我国三国时期魏蜀曾交兵在此,蜀相诸葛亮卒于五丈原。为纪念诸葛亮,后人于唐初建庙,每年二月二十日(古历)有古庙会祭祀,人流如潮。古庙历经宋、元、明、清九次大的修葺,布局严谨,气宇轩昂,古朴典雅,庙内碑石林立,匾额板对盈门,全出于历代名家之手,特别是镶嵌于献殿两侧的37块岳飞书诸葛亮《出师表》石刻,笔法雄健,大气磅礴,堪称书法艺术精品。千年古槐、古柏与古建筑群、诸葛亮衣冠冢、落星石、明代大钟、大鼓等人文古迹交相辉映,优美肃穆壮观;集奇、幽、秀于一体的结义槐、天然木纹龙凤柱、五丈通檩等自然景观更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神奇。景区内还有闻名海内外的古战场遗迹——斜峪关、豁落城等10多处。“火烧葫芦峪”、“司马拜台”的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地区。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海内外游人络绎不绝,现已成为陕西西部著名的涉外旅游胜地,宝鸡市“十大旅游景点”,国家AA级旅游风景区。岐山因五丈原诸葛亮庙而广为人知,诸葛亮亦与岐山五丈原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提起诸葛亮人们便常与岐山联系了起来。     但据史籍记载和民间口头相传,我国三国历史时期的诸葛亮实施北伐战略时,历史上常称为“六出祁山”而不是“六出岐山”。岐山这座山峰在县境的北部,诸葛亮当年断无从关中北部而来之情况。岐山和祁山是两个互不相干的地名,且两者相距较远。 祁山为山名,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关镇),绵延约50华里。连山秀举,罗峰兢峙,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关于祁山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曰“飘舒若旗”。康熙《祁门县志》中说祁山“石壁崚嶒,飘舒如旗状”,站在阊江路上远眺祁山,只见南面的主峰高耸,犹如旗首,山势逶迤北去,起伏的山峰,就像一面在微风中飘动的旌旗。一曰“祁者,大也”,清代祁门人倪望重在《祁门县志补》中写道:“祁,大也,盛貌”。祁山体势雄伟挺拔,在县城周围的群山之中,更显其高大之势,此说也有一番道理。      陕西岐山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为古炎黄生息、周室肇基之地。知名的西周青铜器之乡。岐山也为山名,因境内东北部的箭括岭双峰对峙,山有两歧而称为岐山,县名亦由此而得之。古公亶父曾率领周室迁居于岐山之下,兴建开创周朝八百年天下。如果从地图鸟瞰,祁山和岐山一个在天水以南,一个在陈仓(今宝鸡)以东,两地航空距离超过100公里,实际山路蜿蜒,更胜于漫漫途遥。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诸葛亮“六出祁山”的事迹,早已为我国人民所称道,其中的祁山就是前述的甘肃境内的山峰;“六出祁山”是诸葛亮晚年西线北伐战略行动的代称,也是他人生为理想执着追求奋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与意志的象征。他为统一事业表现的百折不挠、鞠躬尽瘁的精神,亦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一部分。     关于诸次北伐的行进路线以及战事情况,综合史籍的记载大致是这样的: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礼县东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为张郃所败,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在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攻打20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进攻武都(即阶州)、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足,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第五次北伐是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眉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10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    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5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2次;还有1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正史中诸葛亮没有六出祁山 。    虽然人们把蜀诸葛亮北上伐魏泛称为“六出祁山”,但诸葛亮在最后一次战役中却是在岐山的五丈原病逝的,后来在此地建立了诸葛亮庙,引来历代无数仁人志士凭吊,使其名闻天下。再加之岐山和祁山读音相同,这也可能是人们将岐山和祁山地望搞错和相混的主要原因。
上一篇: 国内岐山知多少 下一篇: 五丈原得名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