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水与姬水
日期:2016-09-11
发布人:岐山县政协 操作>>
——兼谈岐地为首代黄帝故里 《国语·晋语》云:“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黄帝早期活动与姬水有着渊源关系。本文主要论述姬水的地望,并就首代黄帝的故里和其他七代黄帝的活动的主要地区和范围谈点看法,以抛砖引玉。岐水即姬水 古姬水的地望,史籍虽无明确记载,但从炎黄“二帝用师相济”,姬、姜二姓世代通婚的关系看,黄帝的出生、成长地不会离炎帝出生、成长之地太远。现在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宝鸡是炎帝故里,是姜炎文化的发祥地,那么,姬水当在宝鸡境内。 归纳今人研究成果,也可以说明这点。关于姬水地望主要有四种说法:一是认为姬水是岐水的前身。即在黄帝幼年时期,人们把岐水叫姬水。以后改称岐水。二是认为今“岐山县南的横水”即古岐水。因“岐”与“姬”发音相近,可相互通假。何光岳先生在《炎黄源流史》一书中说:“黄帝轩辕氏的居地为姬水,以姬为姓。姬与岐同音,即今陕西岐山县南横水河。……则姬水、姜水相邻,正合炎黄双胞族之说。”三是认为岐水就是今之后河或湋河。古时人分段为河水取名,把上游的一条小流叫横水,横水与雍水汇合后,流经岐山南边的一段叫岐水,流经姜氏城南的一段又叫姜水,实际上都是同一条河。而周人始祖母姜嫄所居之邰地也位于姜水的最下游——湋水入渭口。正如《水经注·渭水》雍水条所记述的:“雍水又东南流与横水合,水出杜阳山,其水南流,谓之杜阳川。东南流,左会漆水,水出杜阳县之漆溪,谓之漆渠。故徐广曰:漆水出杜阳之岐山者也。漆渠水南流,大水注之,水出西北大道川,东南流入漆,即故岐水也。《淮南子》曰:‘岐水出石桥山,东南流。’相如《封禅书》曰:‘收龟于岐’。《汉书音义》曰:‘岐,水名也,谓斯水也’。二川并逝,俱为一水,南与横水合,自下通得岐水之目,俗谓之小横水,亦或名之米流川,迳岐山西,又屈迳周城南,城在岐山之阳而近西,所谓居岐之阳也。非其因山致名,亦指水取称矣。昔秦盗食穆公马处也。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东注雍水。雍水又南,迳美阳县之中亭川,合武水。”四是认为发源于岐山主峰箭括岭南麓的畤沟河上游的岐阳沟水就是岐水或姬水,下游是姜水,最后归入雍水的下游即湋水,其主要论据是上面所引《水经注》之后段。 以上这些说法完全符合中国上古史专家徐旭生先生在《中国古史的传统时代》一书中讲的:“岐水在岐山的南面,当在今陕西岐山县城的东面。”杨东晨先生亦说:“黄帝‘成于姬水’,姬水在今陕西岐山县……。”2005年,由冯光教授主编,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陕西历史文化与文化产业开发》一书也说:“姬水可能指陕西岐山下的岐水,以后的周族也发祥于此地,故也姓姬。”黄帝与姬水 史载“黄帝以姬水成”,“成”在这里实际是指一个新部族的产生与发展;而这句话是指黄帝族于姬水发展、壮大和延伸而取得了成功。“成”不仅含纳着黄帝部族的个体比如黄帝本人,而且也含纳着这个部族的族姓。汉代学者韦昭对“成”这一概念注释也说:“姬、姜,水名。成,谓所生长以成功也。”由此可以看出,黄帝部族源出于姬水流域,而姬水主要在岐地境内,岐地可以说是首代黄帝部族的发源地和故里。 根据一些资料记载和在岐地访查,还可以找到不少这方面的佐证和遗迹。邹衡先生曾说:“从3000年前的考古资料——金文可知,姜姓和姬姓是长期联姻的两大集团,姬姓活动在武功、岐山一带,……”何光岳先生也认为:“中国历史上确有黄帝、炎帝其人,渭水中游是中华炎黄文化的发祥地,陕西宝鸡是炎黄圣地。”而岐地关于黄帝的遗迹遗闻可以说是俯拾即是。相传我国医学始祖——黄帝的 “天师”岐伯也原居岐山之下。如《路史·后纪五·国名纪丙》说:“黄帝复岐下,见岐伯引载而归,访于治道。”《帝王世纪》云:“岐伯,黄帝臣也。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治百病,经方《本草》、《素问》之书咸出焉。”岐伯既与黄帝同时,他当是岐山下一个土著父系氏族的酋长和首领。传说岐伯在岐山上采药,找到了党参、黄芩等几十种治病的草药。黄帝曾访问过岐伯,同岐伯讨论过医术。以后,岐伯将其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整理成《黄帝内经》一书,成为我国第一部医学圣典。当年岐伯生活的我县祝家庄镇岐阳村的“岐阳一号”新石器遗址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岐阳村周三王庙东北部,即畤沟河的最上游,有一片地历来叫姬家地,这可能是姬姓最早的居住地或姬水(畤沟河)的发源地。《路史》亦云:“帝鸿氏葬雍”。雍即今之凤翔。《史记·集解》贾逵曰:“帝鸿,黄帝也”。即第四代黄帝之名。可见,过去也有第四代黄帝帝鸿葬于凤翔的说法。还有我国汉字的发明者,黄帝史官仓颉墓也在今岐山县城南五里处的仓颉庙村南。传说仓颉曾在该村住过十年之久,至今村里还流传着“仓颉造字一石(音旦)粟,孔子认了九斗七,剩下三升无处用,撒到海外训蛮夷”的顺口溜。过去,该村仓颉庙中还有孔子跪在仓颉脚下拜师的塑像。最后仓颉因积劳成疾,葬于该地。《水经注·渭水》云:“应劭曰:‘县氏陈山’。姚睦曰:‘黄帝都城,言在此’”。陈山即陈仓山,在今宝鸡市区。若此说无误,说明某代黄帝曾在宝鸡陈仓区建过都城。从地理位置看,黄帝会见广成子的甘肃崆峒山也离岐山不远,黄帝的葬地桥山(黄陵县)离岐山只有200多公里路程。因此,多数学者认为,陕西西部渭水流域的黄土高原既是炎帝的起源地,也是人文初祖黄帝的起源地。 据1988年文物普查资料统计,岐山县共有各类新石器时代遗址124处,其中89处含仰韶文化成份,57处含龙山文化成份,且大多分布于横水河和雍水(即后河)的北岸,这说明岐水流域当时是比较发达的。这就更为黄帝起源于岐山之地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其他有关黄帝姬水的遗迹是流不是源 我们说黄帝故里在岐山,并不否定甘肃天水、河北涿鹿、河南新郑、山东曲阜、湖南长沙和辽西等地也存在黄帝遗迹和黄帝文化。从《史记·五帝本纪》看,黄帝活动的地域很大,涉及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大部地区,即“东之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崆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其足迹遍布中华大地,光靠黄帝一人是不行的,也确实是办不到的。 《史记·五帝本纪》索隐云:“少典者,诸侯国号,非人名也。”《帝王世纪》又云:黄帝“中间凡隔八帝,五百余年。”如果我们能把黄帝象少典氏一样,当成一个氏族和诸侯国首领的代号和称号来看待,而不是一个人,是许多代相承相继的氏族和部落联盟首领的话,这些黄帝文化的论说分歧和疑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关于黄帝的出生地和故里,历来争论颇多。经近年来全国很多省市专家写文章研究,认为在黄帝族统治中原的五百多年的时间里,相承相继的八代黄帝分别是:第一代为黄地(帝),此时少典氏部落有人娶有蟜氏女,生黄帝成长于陕西姬水(岐水),故姓姬(以水名为姓),名黄地,即黄土地。第二代黄帝为姬后氏,主要活动于渭水上游北岸,即甘肃天水的寿丘一带。并将古成姬水改为姬溪。第三代黄帝为帝律氏,东迁于漆水流域(今泾水)。第四代为帝鸿氏,继续在漆水之北的陇东地区发展,势力扩展到渭北一带。第五代为有熊氏,占领桥山和洛水。第六代为公孙氏,过黄河征晋西,占领山西。第七代为轩辕氏,翻越太行山到达河北北部,建都涿鹿,与炎帝榆罔联合战败蚩尤,占领河北,又与炎帝三战阪泉,驱炎帝榆罔逃往湖南,最后迁都河南新郑,完成了统一中原大业,立国华夏,为五帝之首。第八代为缙云氏,在位只有二年,就被玄嚣(少昊金田氏)赶往吴越,后迁居浙江缙云县为最后归宿。 现在被专家学者所论述和争议的姬水(岐水)、姬溪和寿丘、寿山、轩辕丘等,除陕西岐山的姬水(岐水)和甘肃天水的寿丘外,其余水名和山丘名均是后代黄帝为了纪念祖先而带去或随迁去的水名或山名,其中有多处黄帝故里和陵墓,也是无可争议的。因为那毕竟是黄帝族子孙们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不能轻意否定它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因此,我们只能将其迁徙地看作是“流”,而不能看作是“源”。